河南省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與應用
申報信息
成果簡介: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手段。河南省是全國人口大省、農業大省,處于經濟快速發展階段,該項目作為河南省科技攻關項目選取糧食主產區長葛市為實證對象,綜合運用實地調研、資料收集、統計分析和地理信息技術,明確現行土地利用模式對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影響因素,建立不同用地類型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選取樣本地區進行時空動態評價,從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兩個角度構建模式。項目在構建農村居民點、城鎮土地集約利用與土地資源環境友好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將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相結合,完成模式構建。資源節約主要指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包括城鎮和農村居民點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環境友好主要是圍繞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環境發展。其中農村居民點土地集約評價分為集約利用、低度利用、粗放利用三級,城鎮土地集約利用分為集約利用、基本集約、低度集約和不集約利用四級,環境友好分為不環境友好、臨界環境友好、基本環境友好、全面環境友好四級,構建了48種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該項目創新地把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與環境相結合,強調在利用土地的同時還要注重環境保護,并構建一套具有科學性、實用性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在研究過程中運用土地信息系統進行土地集約利用程度的空間分配規律研究,并集成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中的關鍵技術,構建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標準。河南省國土資源廳耕地保護處、河南省土地整理中心,結合許昌市國土資源管理局和長葛市國土資源管理局于2007年開始承擔該項目的推廣工作,在長葛市、襄城縣和許昌縣進行了應用和推廣。長葛市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為:城鎮土地低度集約利用、農村居民點土地粗放利用和低度利用為主、基本環境友好型。對示范點采取節地技術和改善生態環境,充分發揮其他要素的生產潛力,促進各項產業的更新升級與集約發展,降低單位經濟活動的經濟成本、社會成本和環境成本。經濟效益主要來自節約土地開發利用過程中所獲得的利潤。選擇小麥、玉米、花生、大豆和其他5種主要農作物,每節約一畝地可實現經濟收益1500-2000元。社會效益主要是通過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面積,有利于“三農問題”解決、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社會健康穩定發展。生態效益主要是通過在村莊內部及周圍種植綠化林和防護林,吸收CO<,2>、SO<,2>等有害氣體及分解有害物質,釋放對人體有益的氣體以及阻擋風沙的侵入、調節氣溫、增加濕度。項目實施帶來的社會效益是巨大的,生態效益是明顯的,經濟效益是可行的,達到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為“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