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強中筋小麥調優栽培信息化技術研究與應用
成果信息
完成人:
王晨陽馮偉王永華李存軍周繼澤謝迎新郭培宗張文杰朱云集馬冬云
申報信息
成果簡介:
本研究屬農業科學技術領域!昂幽蠌、中筋小麥調優栽培信息化技術研究與應用”針對目前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條件下,優質小麥生產普遍存在的品種插花種植、混收混儲,田間缺乏有效品質監測診斷和簡化高效調優栽培技術,致使小麥產量、品質不穩、商品麥達標率、訂單履約率較低等技術難題,本課題以種植面積廣、市場需求量大的優質強、中筋小麥為研究對象,把衛星遙感與地面調查、室內常規化驗與無損快速監測、小麥品質調優常規技術與3S技術有機融合,創新集成出河南不同生態類型區強筋、中筋小麥品質調優信息化技術體系,為小麥收獲前品質預測預報,政府部門宏觀決策和糧食加工企業按質收購、分級儲存、加工銷售及期貨交易提供技術指導和信息服務,并與糧食和加工企業聯合建立技術示范基地,從技術上支撐河南優質強、中筋小麥持續發展和產品質量穩定提升。(1)在連續6年地面定點采樣分析與遙感監測的基礎上,利用空間分析和定量建模技術,首次明確了小麥冠層光譜定量監測敏感波段,確立了植株氮素營養診斷和吸收實時監測指標,構建了基于遙感技術的小麥氮素營養監測與診斷管理模型,建立了籽粒蛋白質含量和產量遙感預測技術。(2)澄清了小麥品質形成的生理基礎及栽培調控效應,結合遙感監測技術構建了小麥品質數據庫,修訂完善了河南小麥品質生態區劃;將傳統品質調優技術與遙感監測預報技術鏈接,構建了基于3S和農學知識的小麥產量品質反饋調優栽培模式,首次開發出強筋和中筋小麥信息化調優決策系統。(3)構建了小麥生長災害監測預警體系,依據強、中筋小麥優質群體質量與形態生理指標,應用遙感實時監測技術,實現了河南區域特大旱情、低溫危害及早播旺長的遙感監測與抗逆應變信息化調控。(4)集成了強筋和中筋小麥基于3S的調優栽培技術體系2套,在小麥關鍵生育期生成長勢分級、管理處方、品質遙感預報等各類專題圖38幅,率先在河南小麥主產區實現了品質遙感監測、信息化調優和分級收購。(5)通過與許昌湖雪面粉有限公司、河南金粒麥業集團有限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聯合,采取“科研單位+公司+合作社+農戶”訂單生產模式和“訂單+現貨+期貨二次返利”的利潤分配方式,在許昌、延津、滑縣等地建立核心示范區8個,輻射基地3個,開展小麥訂單生產。近三年技術成果示范與輻射面積達到762萬畝,簽約訂單415萬畝,訂單履約率達95%以上,優質小麥達標率提高了28%,累計增產小麥1.672億公斤,創造經濟社會效益6.272億元,實現了農民、企業、政府和科研單位“四個滿意”。圍繞本成果研究,發表學術論文56篇,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20名,培訓企業和基地技術骨干150名、科技示范戶6000戶次,顯著提升了項目區小麥生產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該項研究成果為國家糧食戰略工程河南核心區建設提供技術儲備,在我國生態、生產條件和產量水平相近麥區具有重要推廣應用價值。
|